首页 - 社会 > 暑期三下乡|安农学子深入田间,探秘茶叶与食用菌的“增收经”

暑期三下乡|安农学子深入田间,探秘茶叶与食用菌的“增收经”

发布于:2025-08-12 14:07:25 来源:搜狐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发展特色产业、强化科技赋能,2025年7月4日至7月10日,安徽农业大学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赴东至县暑期社会实践团满怀激情地奔赴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进行了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新时代农林院校学子,成员们积极肩负强农兴农使命,扎根基层、知行合一,探索尧舜之乡乡村振兴的神秘面纱。

深入交流:天鹅云尖的碧涧留香

东至县地处皖南茶业黄金产区,气候温润、生态优良,具备发展高品质茶叶的天然禀赋。天鹅云尖作为本土特色茶品牌,依托高山云雾茶园,坚持传统工艺与生态种植,其茶叶以“形美、香郁、味醇”著称,是代表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成果。

团队与安徽天鹅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郑琳先生提前联系,有幸来到了其位于东至县木塔乡的种植基地,展开了深入交流。在郑先生的带领下,成员们登上了茶山顶,见识到了绿茶的生机魅力。“哇塞!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种满茶叶的梯田,真的好壮观!”来自亳州的王熙文同学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高山,发出了感叹。

此外,郑琳先生还接受了团队的采访,向成员们介绍了天鹅云尖的发展历史和种植创新技术等等。“天鹅云尖因产地‘天鹅孵蛋’山而冠名,得到当代茶圣陈椽教授的指导和题名,并由安农大茶叶专家杨维时教授指导创制。”郑琳先生向队员们介绍道。

听完介绍,团队成员张心茹同学灵光一现:“东至县传统制茶技艺承载着皖南茶文化精髓,却在工业化浪潮中濒临断代。我们可以通过挖掘茶与本土山水、红色历史的共生故事,塑造‘云尖茶’为东至文化符号,为文旅融合注入灵魂。”

在仔细了解天鹅云尖的完整种植模式后,队员们在一起进行讨论,“我认为,无论是茶园的生物多样性还是碳汇养护成果,无一不都在向全国传递着‘一片茶叶守护一方青山’的绿色发展模式;同时,还可以激发年轻群体对生态农产品的消费意识,实现经济增收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闭环。”团队负责人钱越思考道。

最后,实践团队十分感谢负责人郑先生的分享,并与其合照留念。

走访探寻:东至县食用菌的神奇魅力

东至县地处安徽省南部,境内群山环抱、溪流纵横,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温湿环境与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地依托这一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形成了以香菇、木耳、茶树菇等品种为主的规模化种植格局。

本次实践,团队还走入安徽省兴农菌业有限公司,在负责人曹立争先生的带领下,参观了基地里各种各样的食用菌。“哇!这里面的温度怎么比外面还高啊?而且还黑漆漆的?”这是成员们第一次踏进种植基地发出的感慨。随即曹先生便告诉我们:“食用菌的生长不仅需要避光,在发菌期,还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5-28℃之间,才能保证正常生长。”成员们听完纷纷认真记录,收获颇丰。

在参观过程中,负责人曹立争先生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基地的详细情况,包括食用菌的丰富种类、创新高效的种植技术、基地发展的悠久历史以及对周围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为团队探索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明案例。负责记录的潘辰同学兴奋地说到:“多亏了曹叔叔的帮助,我才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了解到,原来食用菌的种植需要这么多技术和方法,我学到了好多东西!”成员们十分感谢曹先生的细心讲解,并在结束后与其进行合影。

为期七天的暑期实践,队员们以摄影记录、问卷调查和调研报告等方式汇总了思考与见闻。同时,团队切实响应号召,以科技、文化、生态为方向,多角度探索乡村振兴路径,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献出一份薄力。此次东至之行,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探索经历,更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洗礼。团队成员表示,立志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积极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于乡村振兴,在基层一线的奋斗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撰稿:安徽农业大学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钱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