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这十年,科技助力非遗迈向数字新时代

这十年,科技助力非遗迈向数字新时代

发布于:2022-06-11 12:02:14 来源:网络整理

国家级非遗“面人郎”第三代传人、《最强大脑》人气选手、北大学霸……“95后”UP主郎佳子彧拥有多个身份。今年冬奥会期间,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申请再捏一个冰墩墩”的互动视频让他又火了一把。通过在多家网络平台上传播面塑技艺,郎佳子彧现在的粉丝量已超过200万,不但带火了传统的捏面人,也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流量“IP”。

今天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人、新生代传承人及其代表的文化借助互联网科技的力量从幕后走到台前,以更加多元的形态迈向更加炫酷的数字时代。

“Z世代”走出非遗传承新路子

从文字、图片、音频,到短视频、VR、AI,10多年来,科技的不断更新换代,也让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型社交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Z世代”自然也成为了数字媒体里的原住民。

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娱乐技能社交用户中,35岁以下用户占比达74.7%,其中30岁以下占比达45.9%。相较年轻人热衷的潮玩、手游,让传统、冷门的非遗在互联网上出圈也并非易事。

微博、微信刚流行时,郎佳子彧就是用户之一,彼时大多分享一些自己捏面人的日常和作品,获得赞声一片后,满足小小的虚荣心。“上大学后,因为本科学的是新闻,对短视频有一定的掌握,也会制作一些视频发布,会得到一些反馈,那时候粉丝量也就几千,没有考虑商业化的问题。”郎佳子彧说,转折发生在2019年他参加完《最强大脑》这档节目之后,粉丝量暴涨至20多万,开始有广告商主动找上门。而这次上综艺的决定,也是郎佳子彧想要扩大私域流量的一次尝试。

(郎佳子彧在2019年创作的作品:山海经《火神祝融》。受访者供图,央广网发)

“节目效果超出预期,那时我也开始考虑如何进行规模化的商业合作,稳定输出内容。”郎佳子彧告诉记者,他也曾联系过MCN机构,但感觉并不理想,2020年还是选择开设自己的工作室,并入驻各大平台。“很多平台本身对传统文化就很重视,会予以运营、流量方面的支持,我的任务主要是持续更新好作品。”对于自己的“火”,郎佳子彧觉得是件幸运的事,因为赶上了好时代。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哔哩哔哩上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总数达到1.36亿;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数量超过1.4亿;快手的非遗内容创作者已超1500万,覆盖了96%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数字化为传播传承打开新思路

如何让非遗项目实现社会、经济价值兼具的商业化,不仅是传承人努力去实践的事,也是文旅主管部门积极探索的方向。

(宜昌端午系列数字藏品之爱国龙。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央广网发)

今年端午节前夕,以“粽子”和“龙舟”等端午节符号为灵感,融合宜昌特色文化元素的12款数字藏品上线发售,价格38元至68元不等。6月1日,该套数字藏品上线仅一天,总参与人数便达52277人,6月2日15:00开售,不到3分钟,共计24000份便全部售罄。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端午节是我国首个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作为主要申报地,湖北宜昌与端午节有着更深的渊源。藏品以数字艺术语言,焕新中国传统节日,在弘扬端午文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给实体经济探索数字世界引出了一条更宽阔的发展之路。”

端午节掀起的一股“非遗+数字藏品”热,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蕴含的经济价值。其实早在今年初,数字藏品在非遗圈就已经开始试水。

国家级非遗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传承人魏立中,这些年一直活跃在非遗传播传承的舞台上,对新鲜事物都乐于尝试。近日,他的“二十四节气”系列木版水印作品,上线数藏平台后,很快吸引了一拨新群体的关注。而在一开始,魏立中对数字藏品几乎完全不懂。

(魏立中“二十四节气”系列木版水印作品之立夏。受访者供图,央广网发)

“3月初,文化圈的朋友第一次找过来,让发几幅作品的扫描件,说可以卖钱,我还有点儿不信。之后又和几家数藏公司商谈后,签署了授权书,决定试一试。半个月后,收益入账,我才发现图片真的也能卖钱。”魏立中说,非遗传承人首先就要养活自己,这是非常现实的一件事。近几年的直播带货开通了一个新的销售渠道,但如何聚集起一批相对固定的消费者,对老一辈传承人而言很难。“数藏平台其实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传承人有好作品,平台有技术和运营人员。一个传承人肯定不只有一幅作品,将几十年积累的经典作品进行数字化包装后,原件依然可以放在博物馆里,数字产品则可以定向定量售卖。”

在魏立中看来,技术的进步,是让我们拥有了更多视角,随时随地来欣赏一幅作品,感受传统文化。通过建模,一件作品可以360度欣赏,甚至可以看到它成型的过程,比在博物馆看到的更全面。“如果想让孩子了解某项非遗,无需实地到访,手机里的一张3D图,就能让孩子对其有一个直观认识。把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的第一步就是先要认识它,数字藏品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科技“搭台”仍需优质内容“唱戏”

非遗数字化本质上依然属于内容IP的特殊衍生品,而决定这一衍生品是否能产生价值的关键仍是产品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

除了运营自己的工作室,郎佳子彧也会在机会合适的时候帮助身边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做一些创意手工艺的开发,推荐给合作企业。“什么样的作品能让大家喜欢,这对传承人是一个挑战。例如需要找热点,有敏感性,视频质量也很重要。”对于接下来的内容怎么做,郎佳子彧有自己的想法,但父亲也会时常嘱咐他,创新没有问题,但传统的经典的一定不能丢掉。

复刻经典的木版水印作品,是魏立中这些年一直坚持在做的事。如何让古老的技术来表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他接下来要努力去做的事。“木版水印其实是一种印刷术,这项技艺保留到今天,如果用它来印书,就不怎么合适了。但我们可以用这种技艺来创作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作品,例如西湖著名的景色‘断桥残雪’,举世闻名的钱塘江涌潮。”魏立中说,保护遗产的目的就是,告诉下一辈前人是怎么走过来的,也给他们一些参考,未来可以怎么走。

非遗未来的长久价值还可以怎么挖掘?很多公益组织也在一线持续探索新的方式,记者了解到,天才妈妈项目现已在全国多地建立梦想工坊,收集、记录、整理当地各类非遗传统手工艺,目前已收录20多种非遗手工艺、50多种纹样,多位设计师通过纹样二创150多款新的产品,为乡村女性手艺人带来了百万收入,下一步还将建立“数字纹样库”。

(天才妈妈公益项目现已提取到的贵州蜡染传统纹样凤凰纹。受访者供图,央广网发)

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部副主任赵光峰看来,建立“数字纹样库”对于许多手工艺类的非遗项目而言,或许是一种提高市场转化率的途径。目前,妇基会天才妈妈公益项目收集并系统化整理了包括蜡染、黎锦、皮雕、刺绣等多项非遗技艺及传统纹样,更好地实现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未来也将通过对经典纹样进行标签化处理,录入索引库,为设计师进行产品的二次创作带来更多便捷。对手工艺人而言,这种数字化创新可以带来比单纯的一件传统手工艺品多数倍的订单,收入也将成倍增加。“例如一幅蝴蝶的刺绣作品,把这只蝴蝶的纹样提取出来之后,可以呈现在服装、饰品等多种新设计的产品中。未来还将实现非遗纹样的AR化、VR化,对其进行立体化展现,让大众能够通过更简单好玩的方式参与到我们非遗的传播中来。”

(记者 彭扬)

相关文章